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谷歌X实验室的“无用”发明

量子计算机研究:名头很大,前途未卜

谷歌所有的“无用”的发明中,听起来名头最大的非量子计算机研究莫属。

最早提出量子计算机概念的是理查德·费曼。但一直到80年代都处在理论推导状态。期间,费曼1982年提出了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1985年大卫·杜斯提出量子图灵机模型。之后,由于彼得·秀尔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让量子计算机开始变成热门话题。直到2007年2月,加拿大D-Wave系统公司宣布研制成功16位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谷歌买下了D-Wave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对于量子计算研究的信心,其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哈特穆特·耐恩是这样表达的:“我们相信,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系列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挑战。”

然而,公众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概念除了听起来高大之外,基本一无所知。

目前,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先进性最为通俗易懂的描述是:如果被要求5分钟内在国会图书馆某一本书的某页上找到一个大写字母“X”,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国会图书馆有5000万册书。但是如果处于5000万个平行现实中,每个现实都可以查看不同的书籍,那么肯定能在其中某个现实中找到这个“X”。在这个假设中,普通计算机就像是前一种情形中的“疯子”,需要在5分钟内找遍尽可能多的书。而量子计算机却能复制出5000万个人,每人只需翻找一本书即可。

这台量子计算机自从在谷歌落户后一直被锁在一个巨大的黑色盒子中,盒内的温度极低而且必须非常安静。所以,除了极少数项目科学家之外,外界只是觉得它名头大很厉害,至于为什么厉害,额……

如此看来,尽管被科学界赋予了无限期待,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前景仍然是未卜的。

Wi-Fi气球:普世情怀还是商业价值

和前两项发明研究相比,Wi-Fi气球似乎接了那么一丝地气,起码在项目运营实施之后引发了外界的不少讨论。

它的诞生主要是因为高成本的通讯卫星发展停滞不前,如何解决世界偏远地区上网不易的问题成了拉里·佩奇大学时期就开始注意并想要尝试解决的问题。最终,X实验室成为贯彻其思想的试验场。

2012 年,Wi-Fi气球在加州的中央谷地进行了首次发射。2013 年夏,谷歌气球在天上待8天后回收,直至现在气球在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超过了100天,大多数气球都能超过这个停留时间,甚至在2015 年,一个气球绕地球转了19圈,在天上足足待了187 天。

最新消息是,去年11月,Wi-Fi气球通过与AT&T、T-Mobile合作,成功地为波多黎各灾区10万居民提供了LTE互联网服务。

虽然不知道让少部分人获得Wi-Fi信号和高昂的研发运营成本的价值哪个更高,但已经开始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说明它还不是那么“无用”。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